
9月19日-22日,博研全球历史班的同学们带着对曾公的一份敬仰与向往,相约前往曾国藩故居——湖南,学习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修身之道。

9月19日,抵达历史悠久的耒阳古城。耒阳是中华始祖神农氏发明耒耜之地,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伟大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乡,秦设县,元建州,明清以来皆为县治,是一个建制2200多年的文化古城,历称“三湘古邑”、“荆楚名区”。
我们一起缅怀蔡伦功德,寻访蔡伦故里,领略纸史文化。
农民脱贫险送命,荣升太监阉割净。
刚入宫任小黄门,曾受指使问究竟。
朝廷急需轻便纸,竹简写字过沉重。
丝绢成书太昂贵,“絮纸”丝麻料难供。
蔡伦细把知识拢,试用树皮脱胶用。
草木灰水制浆涌,蔡伦薄纸替竹众。
御令全国用蔡纸,文明进程加速动。
此纸东传到日本,摄政王下推广令。
此纸西传北非欧,纸草羊皮仓库盛。
改变文化传播景,大批书籍易传送。
岂料当年审问柄,安帝抓住死罪定。
老衰蔡伦恐受辱,沐浴更衣自绝命。

《郴江百咏并序·蔡伦宅》
年代:宋 作者: 阮阅
竹简韦编写六经,不知何用捣枯藤。
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
蔡伦影响传天下,
竹简丝帛纸代它。
从此知识福万户,
寒门子弟竞开花。

“蔡伦纪念园”,弘扬科学、传承文明的重要基地,你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花园,我们将永远铭记你。

石鼓书院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之一,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湖湘学子和文化精英在这里汇集一堂、尊师崇文、蔚然成风。
它曾鼎盛数百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
《游石鼓书院谒七贤祠》
清 岳宏誉
山形如鼓峙江边,旧有朱陵洞口仙。
胜地蒸湘山水合,真儒唐宋七贤传。
云中雁寺国青嶂,村里虹桥隐画船。
千载渊源勤仰止,登楼一望意悠然 。
七贤,则是指为石鼓书院做出过贡献的七位贤人志士,它们是韩愈、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勉斋。
进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禹王碑,碑上刻着一种奇特的古篆文,学者们大多认为这是商周或商周以前的文字,形状像蜷身的蝌蚪。碑文字分九行,共七十七个字,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是一块功德碑。据史料记载,禹王碑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刻,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李镐
坐对岳云开,权将小阁重楼当他广厦。
俯临湘水去,却喜渔歌桡唱畣我书声。
登高阁,吟名诗,看三江之水滔滔不绝直奔洞庭。正所谓“石鼓南征、诸葛碑留芳草缘,大江东去、昌黎诗压众山青”,难怪人人都说该处风水绝好,天人合一,才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群贤毕至,吟咏风物,不愧为“湖南的第一圣地”。

离开石鼓书院的时候,偶遇一老大爷在广场练字,昭院同学现场与大爷切磋起来。


10月20日,抵达曾国藩故居——湘乡荷叶塘(今属双峰县)。
曾国藩(出生日期1811年农历11月11日)
白玉堂三进四横,共有48间房子,6个天井,2个花圃,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双层飞檐,山字墙垛,雕梁画栋, 颇为壮观。

正屋供奉曾氏排位,排位两旁有对联:“脉承东鲁千秋业,心奉南丰一瓣香”。这幅对联说的是曾氏的起源,上联指代曾氏远祖、孔子门生曾参;下联“南丰”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巩是江西南丰人,人称南丰先生。

白玉堂、黄金堂之名取自汉乐府诗句:“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意指富贵之堂。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又。
这是曾国藩的《岁暮杂感》里的其中一首诗,此时的曾国藩正客居京城,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浓烈的思念,而这高嵋山下的家正是白玉堂。

白玉堂坐落在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白杨坪,此处原来种有很多白杨树,故而得名。白杨坪自然风光秀丽,山水奇异神秘。环视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是一片平坦开阔的农田,我们到达的时候正好稻田收割之后,留下一片金色的稻杆,继续为施肥农田而献身的场面。

高嵋山后的小溪弯弯曲曲流过犁头咀,绕过滚圆如珠的团山,探向东去。如果爬上白玉堂正前方的高山巅顶俯瞰白杨坪,则整个白杨坪像一个巨大的翡翠宝盆,那条溪水和那团山,则犹如一条蛟龙正在宝盆中嬉戏看宝珠,要是站到田垅的中央,远眺白玉堂后面的高嵋山和左面的虎形山,右边的风形山则整个山势像一把太师椅,白玉堂则是坐在椅子上的一个婴儿。
昔日的白玉堂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也变化了很多,但窗棂上的朱漆、玻璃仍然完好,只是被烟火熏黑了,半月塘依存存在,只是不见了老银杏树与紫藤,取而代之的是同样被列为文物保护范围的樟树和荚树。“利见斋”依然存在。曾家的伟大精神留存,曾国华的子孙继承了白玉堂,从这里走出的有曾广植,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他的女儿曾昭氕、儿子曾昭氚、曾昭氙都是留美博士。

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曾国藩的侯府。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距今已有142年历史,全宅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
1864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被同治皇帝诏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封太子太保衔,富厚堂建好后就悬挂了“毅勇侯第”匾(指示)这是其长子曾纪泽所书。

富厚堂前视野开阔,七山相连,山水环绕,藏风聚气,当年曾国藩在给大弟国潢的信中说到“富托田庄是第一等屋场”。
富厚堂,不是一座豪华的房子,而是一个深宅大院结构的建筑群,内外群有八本堂,求厥斋,旧朴斋,艺芳馆,思云馆,八宝台,辑园、凫藻轩,棋亭,藏书楼等建筑。
我们到富厚堂的时候,天空多云,游客不多,更加彰显出这座豪华“侯府”的肃穆庄严和神秘。

站在半月台上,远处高高飘扬的“帅”字旗是曾国藩统帅湘军的标志旗,可以想象当年的侯府是何等的威严、壮观!

富厚堂原称八本堂,取曾国藩“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条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忘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家训,后由长子曾纪泽据《后汉书》“富厚如之”而改现名。

对联“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是曾纪泽为纪念父亲所书,意思是:我的父亲一生为官,两袖清风,这种清廉的美德要世代守护,并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曾家祖传的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府把教育看得很重,所以把读书摆在第一位,要读书、种蔬菜、养鱼、喂猪,早上早起,打扫卫生,考是要祭奉先祖,宝是指对待邻里要和睦,对待长辈要尊敬人,待人是无价之宝。

(书房、卧室)书桌上方挂了一幅字,“每日清晨一柱香,谢天谢地谢三光,所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我若贫时也不妨”。印证了他的理想,希望国泰民安,家庭和睦,干戈平息,希望能和平相处。
门旁的对联:“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曾国藩是一个汉人,而当时是满清王朝,满人的天下,所以官场如战场,他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时不忘地狱,要居安思危;而下联意为虽然处于逆境,但也要坦坦荡荡,要畅天怀,心态要积极。

精于政道的曾国藩同志曾经指示:“屋宇不肖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四亩,亦自无妨”。
但最后还是在日记中感叹道:“接腊月二十五日家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骇叹!余生平以起屋买田为仕宦之恶习, 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平日所说之话全不践言,可羞孰甚!屋既如此,以后诸事奢侈,不问可知。大官之家子弟,无不骄奢淫逸者,忧灼曷已!”
参观完富厚堂,我们一行到曾国藩后人开的曾国藩土菜馆品尝曾家美食,游览富厚堂时导游说曾国藩先生择女婿的标准是最少要能吃完两碗饭,吃两碗饭代表身体好,曾公也是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好才能做好其他的事情,当天中午每个人至少两碗饭,还有同学吃了三碗饭。
富厚讲堂上课
同学们一齐来到富厚讲堂,聆听历史专栏作家刘绪义教授讲术曾国藩的修身之道,刘绪义教授研究曾国藩20多年,解读曾国藩之为人处世之方法,令人醍醐灌顶,重启心智,拜读恨晚,益哉快哉!


涟滨书院建于1009年,位于涟水河畔,原湘乡三中(现湘乡一中)校园旁。因湘军统帅曾国藩(晚清重臣)于1831年在这里读书,深受其学风影响,随后考取功名。


走毕,不禁惊叹:涟滨书院涟水河,养育重臣曾国藩。湘乡学宫起南强,曾文正公吾独服。

涟滨书院始建于北宋,有近千年的历史,明代大儒王船山曾在此讲学 。曾国藩曾在此读书,后来建立湘军,灭了太平天国,建立了历史功勋。毛主席也曾在对岸的东山学堂上学,他说过“吾独服曾文正公”。也听说蒋介石最爱读的书就是曾文正家书,一代伟人,名垂青史。曾国藩靠民团起家,最后民兵胜于正规军,挽救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他主张以理学经世,却紧紧抓住枪杆子。
站在涟滨书院,能清晰地看到对岸的塔子山和山上为纪念王容而修建的文塔。文塔与书院隔河相望,见证了一段让人心动神驰的教育史。

《过双峰》
——博研全球史班优秀学员 刘韬
一生俯首曾国藩
我非英雄也尽然
八本修得齐家事
不为禽兽做圣贤
涟水湘山聚灵秀
文人武将一念间
访得涤生身后故
潇湘大地二百年
导游提前给我们打了预防针,说她也是第一次带队云曾国藩墓,可能会很难找到。因无路标,大约用了三刻钟的时间,几经询问,在泥泞土路的颠簸中终于到达伏龙山下。远眺伏龙,树木茂密,郁郁葱葱,满目碧绿青翠;近看山下,农舍数间,阡陌纵横,一派田园风光。
据了解,曾墓经历过两次毁坏。第一次破坏最大,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期间。除墓冢、墓桌外,其他被破坏殆尽,桐溪寺在这一时期也荡然无存。原址上现有数间民房,杂乱布局,仅存的一棵银杏树与一对罗汉松却依然蓊郁茂盛。第二次破坏则发生在“文革”期间,墓桌被移走,墓冢被打开,但未动遗骨。
整个曾国藩墓地及其周边环境还相当破败,与其故居的状况很不相称,不禁令人感叹!

靖港镇位于长沙市望城县西北,是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军交战之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靖港镇自古得水运优势,坐落于湘江西岸,曾为三湘物资集散的繁荣商埠,美名“小汉口”。


靖港古镇,是小有名气的千年历史文化村镇!古为天然良港,是益阳、湘阴、宁乡及望城粮食及土特产集散转运之地,是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内淮盐主要经销口岸之一,竟然是昔时第一繁荣集镇。
不仅镇上商业兴旺发达,其手工业也是远近闻名。“湘潭的木屐靖港的伞”,名不虚传,过去靖港出产的一种竹骨油纸伞,做工细腻精巧,行销湖南各地,甚至卖到了武汉。
这里有着很多当地特色小吃,手工小花片、红薯片、火焙鱼、米豆腐等等,都是那么秀色可餐。
这里有家“靖港秤店”,老师傅正手捏一支长约三公分的小铅笔,搁在在铺沿上画着微型杆秤的称星,专注而又从容。

古街渔船码头巷子里有“鱼网千张笼晓月,船歌一曲唱斜阳”的对联,用以记载和慰藉这紧致的生活。

偶尔,这也有一些文艺小店,贩卖着一些精致的、古朴的小玩意儿。
千百年来和千百年后,沿街叫卖,一直会此起彼伏,而青石板,仍会沉默不语。

静静地穿越靖港,麻石铺就的街道犹如历史的脉络。靖港再次倾吐那些曾被淡忘的故事。湘军统帅曾国藩与太平军在此激战,湘军水师全军覆没。曾国藩颜面尽失,竟两次投水自尽,被部属救起。曾国藩文化公园内陈列的书稿和器物则为佐证。“靖港水战”成为曾国藩人生的转折点。“靖港”名扬天下。

沩水芦江入湘江,江南梦里一水乡。
千年古镇画靖港,十里老街闻古香。
宗庙基地陈列馆,商铺钱庄粮米庄。
八街四巷七码头,靖港水战名远扬。
“不看宏泰坊,枉费来靖港”,尤其是一个男人。
千万莫误会很污,不要戴着有色眼镜。除却靖港古镇的恬静韵味、古色古香,以及舌尖上的美食,更倾向于解读靖港宏泰坊这部史书。
穿越三百余年,梦回晚清,不是嫖客,而是游客。

宏泰坊,靖港古镇的一张名片,青楼遗梦的一堆碎片。
这座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的青楼,乃长沙最后一座清代风月之地。
俄国作家果戈理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的确,宏泰坊虽然已非原貌,但仍可窥清代木质建筑艺术的影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非也,专程独上青楼,但心如止水。
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宏泰坊俨然一具古董,诉说着风花雪月的故事,见证了靖港古镇曾经的繁华。

大红灯笼高高挂,青楼深深深几许?
宏泰坊已经修葺为青楼历史文化博物馆。
从宏泰坊出来,信步踏上古镇麻石街,又一波游客走进宏泰坊,或慕名而来,或偶然邂逅,商铺的叫卖声惊醒了思绪。这历史的思绪,追寻了千年,沉浸在芦江,漂流在沩水……

风云起落,人来人往。 岁月无痕 ,岁月有痕。靖港古镇停泊在现代的阳光风雨之中。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不能当一群靖港人,享受这样天衣无缝的生活。但我们经历过了,领悟过了。心灵的一隅,曾经是那样的浮躁,在此洗涤,不虚此行。靖港就在长沙的身边,与繁华的城市只有“一墙之隔”。它的古朴,它的厚重,它的飘逸,它的柔情,就在我们的身边。
靖港依然是一个心灵的驿站,一处精神的港湾。靖港很静。
岳麓书院为北宋潭州太宋朱洞创建于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在此之前有唐宋五代僧人智睿等人在此办学,割地建屋,以居士类。千年学府,人才辈出,弦歌不绝,形成了绵绵淳厚的岳麓书院文化,使我们今天站在书院面前时,仍然为古老的中国文化骄傲。
我们在书院的讲堂前久久地伫立着,在过去千百年用于讲学和藏书、住宿等斋轩间徘徊着,在园林碑廊上摩挲着,忽然突发奇想:“如果没有岳麓书院,中国文化会怎么样?中国会怎么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吟顾宪成之名句,访千年学府。阅读书院历史,体味厚重书卷香。
参天古木掩映下,岳麓书院来怀古;漫山红枫衬托中,千年学府思先贤。此时此刻,我们放飞的思绪,穿越到了那办学风气浓厚的宋代年间……
回归现实的岳麓书院,当前的千年学府慢慢步进时,闻名天下的“赫曦台”,跃然入眼帘。
抬头,仰望“岳麓书院”这墨底金字门额,感慨万千。宋真宗曾亲临书院,并御书“岳麓书院”四字。办学风气盛行之朝代,官府捐资天子提名,岳麓书焉能不兴,千年学府岂可不盛!故而,书院,有幸了!

书院“讲堂”,这是千载的智慧宫殿、永久的知识!宫殿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书卷气千载流芳;圣地中,学习聆听谆谆教诲,读书声万世不绝。
“修好古学,实事求是”是朴素而不凡的理念,反映了古人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美德,激励令人奋勇向前,百折不回!
“忠”“孝”“廉”“节”,我们崇尚不已;“整”“齐”“严”“肃”,我们敬仰有加。
岳麓书院,传承了灿的中华文化,令人敬仰;延续了千年文脉,展示了严谨治学的态度,培育了社会变革的英才,让人感佩。
壮哉,巍峨的岳麓群峰!伟哉,千年的岳麓书院!


湖南第一师范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几乎群星灿烂,名人辈出。这里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萧三、张国基、陈天华等求学的母校,也是朱熹、张栻 、章太炎、何绍基、徐特立、杨昌济、谢觉哉、周谷城、田汉、李达等从教过的地方,曾国藩、左宗棠、黄兴亦曾藏修于此。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此求学、工作,但如今院内仅保留了青年毛泽东在锻炼身体后提冷水洗澡的水井这一唯一原物,其余建筑均在文夕大火中烧毁。因此来这儿不仅是瞻仰遗迹,更多是的用脚步丈量伟人的足迹。在陈列室仿佛还能看到毛泽东自创体操的情景,来到他曾学习的第八、二十二教室,落座木椅在笔记本写下心中所想,或是参观已被改为教室和学生宿舍却依旧独特的图书馆。每一处,都值得你细细回味。

这里环境很优雅舒适,虽然很多都是后来重建的,当年的八班教室还有毛泽东坐过的课桌椅,有他住过的寝室,他在寝室里提倡“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专心学习。庭院里一个个雕像,再现当年与老师同学刻苦攻读,纵论天下,褒贬时事的场景。

毛泽东主席学习的第八教室
当年经历了“文革大火”唯一幸存下来的那口水井还静静地偏居校舍一角,毛泽东当年为强健体魄,无论寒暑,每日在井边打水沐浴,以此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也为将来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基础。
咏长夜,
攀北斗。
蝶恋花,
梦难求。
书翻千秋史,
谈尽古今愁。
美哉潇湘伟少年,
踏浪湘江竞风流。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在此学习、工作达八个春秋,在这里,毛泽东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志向,完成了从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在这里,毛泽东从事了建党建团工作,并从这里走向党的一大。
《湖湘行》
——博研历史班优秀学员 沈能说
秋来湘楚出秀色
晚到曾公墓成稀
乾坤世界朗朗日
九洲重塑烨烨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博研相遇,相约同行。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愿我们在行走中遇见那个最好的自己;在岁月的深谷,感受生命的温暖,感恩所有的因缘。
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曾国藩修身之旅暂告一段,留下途中的人和事还有这美好的记忆和景色,收获满满的知识、满满的故事,还有这真挚难忘的同学情谊。
